欢迎访问河南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首页 > 科学普及 > 方舱医院简史

方舱医院简史

       

        在本次疫情中,“方舱医院”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早在2020年2月4日22时,武汉市已征用11家场馆改造成“方舱医院”。2020年2月3日晚,三所“方舱医院”在武汉开建,至2月4日早上,已搭起数百张临时病床。2月8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B区各项设施准备完毕即将启用。此前,“方舱医院”A区已投入使用。


        7月1日,北京各大医院也开始尝试核酸检测亭,配备了空调和正压技术,以改善医护人员的检测环境,降低感染风险和中暑风险,以应对6月11日出现的大规模感染,现在已有大量的核酸采样工作站、采集车、检测亭等设施投入使用。

 

        方舱医院装备通常由一系列具有不同医疗或技术保障功能的方舱组合而成,具有实施早期治疗的救治能力。它由于机动性好,展开部署快速,环境适应性强等诸多优点而能够适应突发的应急医学救援任务。

        方舱医院与野战机动医院类似,由活动的"房子"建成,在野战条件下以医疗方舱、技术保障方舱、病房单元、生活保障单元及运力等为主要组成,依托成套的装备保障完成伤员救治等任务。舱内无菌程度完全可以达到三级甲等医院的标准。

 

        医用方舱是基于应急机动医疗救治任务的新型模块化野战卫生装备。也是拥有成套医疗设备、良好作业环境、多种医疗功能单元的特殊集装箱的总称,具有机动性强、快捷方便、功能齐全等特点。野战医院是在战时配置在战役后方接近纵深或纵深地域,担负伤病员早期治疗和部分专科治疗的军队医院。方舱医院是方舱式可移动的野战医院。野战方舱医院可以概括为:抽组特定相关专业的人员结构,在野战条件下,以医疗方舱、技术保障方舱、病房单元、生活保障单元及运力等为主要组成,依托成套的装备保障,完成伤员救治等任务的机构。研究和发展方舱医院,随时做好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准备。对适应遂行多样化任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方舱医院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美军为适应越南战争的需要,率先开展了医用方舱的研究和应用。70年代,英、德、法等国相继研制出类型和功能各不相同的医用方舱。80年代,美、英、德、法、意等国研制、装备了类型各异、规模不同的方舱式野战医院,并且在作战中应用。80年代末,德军使用医用方舱改装货船,用以替代医院船,使医院船建造和改装小型化。美军研发的“可部署医疗系统”采用帐篷一方舱混合式结构,模块化程度较高,组配方式灵活。90年代,法国研制出技术互联方舱医院,由手术舱、复苏舱、技术保障舱及互联舱组成,采取了方舱化集中供水、电、气等新型技术供应方式。进入21世纪后,方舱医院信息化作业能力提高,机动形式增多,向系统化、标准化、通用化、组合化发展,环境适应能力不断提升,更多地应用于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例如美军以移动医院形式对固定医院进行支援,应用方舱医院,单舱形成机动医疗单元,组合舱形成野战医院。

 

        我军方舱医院发展进程

        与外军相比,我军医用方舱研究起步较晚。在国内,研究也远滞后于军内其他专业技术方舱。我军从20世纪90年代初研制第一台手术方舱起步。1995年研制出第一代方舱医院系统装备,称为某某野战机动医疗系统,是由医疗功能单元、病房单元、技术保障单元等3部分构成的模块化野战卫生装备,由21台医疗方舱和26顶卫生帐篷等组成,它是我军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具有军队特色的机动医疗系统,基本具备了医院诊治功能。首套机动医疗系统于1996年配发,试用于部队组织的演习和检验拉动任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帐篷式医院模式,卫勤保障能力大大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检验,机动医疗系统出现装备结构和性能包括机械化、自动化、集约化、信息化等程度还不够高,没有“三防”功能,难以高质量完成卫勤保障任务等问题。到“九五”末,有关单位和人员相继研制了卫生器材灭菌方舱、指挥通讯方舱、技术保障方舱和通道方舱等医用方舱。其中技术保障单元提供了医疗作业的气、水、电及冷暖保障。其病房单元可展开100张床位,昼夜可完成75例大中小手术,留治不宜后送和一周内能治愈归队的伤病员。“十五”后期,为提高野战医疗卫生装备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野战卫生装备构成体系,构建具有野战“三防”能力的野战救治技术机动平台,我军在野战机动医疗系统的基础上,研发了第二代方舱医院系统装备,即现今使用的战役卫勤快速支援保障系统。由标准的12台医疗方舱、20顶折叠式网架帐篷及相应的设备设施构成,扩展采用液压调平系统,以整装自卸汽车为机动运力。与野战机动医疗系统相比,主要建立了集卫勤指挥、医疗信息及远程会诊为一体的医院信息网络。同时还增加了医核生化防护功能,采用了四板联动、液压驱动、自动调平等技术,提高了方舱扩展自动化水平。“十五”以后,战役卫勤快速支援系统问世,其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组合灵活,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性,更好的内部工作条件,在野外条件下,展开医院速度得到提高。收容留治单元展开床位150~200张,昼夜通过伤病员300-400人,具备了建立后方医院的基本条件,救治能力大大提升。方舱医院也显现出了机动性强、配套性好、部署快捷、功能齐全等突出优势,可以在战时开设野战医院救治伤病员,在平时执行灾害救援等医学救援。在汶川及玉树抗震救灾中,野战方舱医院成为灾区医学救援的主要力量:同时二代方舱系统还存在投送不快捷、部分功能单元不齐全、设备配置欠优化、方舱布局受限制等缺陷,不能完全满足抗震救灾任务的需求。

 

        “十一五”后期,我军开始三代方舱医院的论证设计,使战役卫勤快速支援系统提升了信息化水平,实现了医疗信息共享和远程会诊等功能。医技保障方舱将各功能组合,并增配了低温等离子灭菌器、净水装置等设备,升级了影像诊断装备。方舱采用了手动推拉翻板、双侧扩展结构,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可靠性高方便维修等优点。与此同时,方舱医院的人员编配、组织结构、制度方案、物资装备及训练管理等要素不断建设和完善,整体能力有了显著的发展。近年来,我军方舱医院在多次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得到了实战检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增强平战时卫勤保障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探讨形成救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方舱医院现状特点

        外军方舱医院现状特点:重视方舱装备全面发展

        目前外军已把医用方舱作为卫生装备建设的骨干装备之为发展重点,并有一系列新型结构型式相继问世。同时国外非常重视技术法规的建设,大力采用规范化采办,制定了许多军用规范,实现了装备与技术法规基础建设的同步发展。如美军颁布有可运输的设备齐全的可扩展式医用方舱等法规。

        结构形式多样

        外军从结构形式角度,把医用方舱分为非扩展式和扩展式2种。扩展式方舱又根据展收方式分为折叠式、抽拉式和“风箱”式等3种,可以满足不同任务需求。

        组合形式灵活

        外军按照保障需求,通过方舱组合,构成特定功能的医疗单元.既可用于战时,也可用于平时。法军方舱医院通过模块化组合,组成了不同规模的方舱式救治机构,构建了不同层级救治结构,以实现应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

        防护性能提高

        为增强环境适应能力,除要应对高寒、高热、高湿等特殊环境外,为应对高科技条件下的军事行动,外军加强了方舱在核生化方面的防护能力。如挪威现役的方舱式野战医院,其空调模块和过滤器结合,具备核生化防护能力,已在数次演习中实验使用。芬兰的依维方舱式化学洗消系统,由标准方舱和充气帐篷组成,可对人员、物资、装备、车辆等进行淋浴洗消和干式洗消。

 

        我军方舱医院现状特点:研究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

        虽然我军有关研究起步晚,但由于各级部门的重视和科技人员的努力,研究起点高,与外军的差距明显缩小。二代战役卫勤快速支援系统是我军目前野战条件下应用的最先进的卫生装备,方舱全部采用统一规格的国际标准集装箱尺寸。三代方舱医院逐步提高信息化作业能力,机动形式增多。环境适应能力提升,朝系统化、标准化、通用化、组合化方向发展。依托医疗方舱抽组的野战方舱医院,已成为军队重要卫勤保障力量,平时是遂行非战争军事任务的“生命方舟”,战时是战役卫勤支援保障的骨干力量。

        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取得了宝贵经验

        方舱医院首次用于汶川抗震救灾中,并相继在玉树抗震救灾、卫勤使命、中俄联合演习等重大任务中得到了实战检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医疗方舱及方舱医院通过医疗方舱遂行抗震救灾等多样化任务的实践,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为增强平战时卫勤保障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探讨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形成救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在汶川及玉树抗震救灾时,野战方舱医院救治了大批的伤病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2次重大抗震救灾的实践,探索了野战方舱医院在抗震救灾中的机动展开情况、救治伤病员成功案例、作用意义、经验问题及对策等,在野战方舱医院的配置、人员编配、物资保障、方舱效能、军地资源联合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为形成卫勤保障能力,未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奠定了基础。

        问题对策清晰,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方舱医院主要有4个方面问题亟待改进:一是功能设计与任务需求不适应,需要进一步改进、优化功能结构;二是检修保障机制不健全,需进一步配套机制、更新保障装备;三是装备配置质量层次不够高,需要进一步提高骨干装备配置;四是内涵建设标准不配套,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标准规范。